生活道具的功能轉化術
近來生活風格日文雜誌,都在談論以平凡生活道具為裝飾主角的居家態度。質樸的木鍋鏟、素直的白鐵澆水壼,排列在有質感的粗麻布上,這風景霎時流行成一種新時尚。
然而身邊的人都有共同困擾:「咦,妳上次買那個很好看的手編小鐵籃和骨董線軸呢?」「噯,不知道要拿來幹嘛,只是生灰塵。」雜貨與道具,原本最能展現個人生活風格。但要組織出美感,雜誌很少談到其中關鍵是:主人能不能好好的運用出機能。
以實際的需要篩選必要器物
首先是必須符合個人生活需要。有人隨意拿做蛋糕的鋁製模型當花器,就很好看;有些人就算買了同樣的鋁模來,但沒有插花的習慣,它就變得多餘、平凡。「沒有辦法和自己發生關係的,就變成只是追隨流行。」「時常在這裡」生活道具店主毛家駿說。用不上手的雜貨堆在角落,就變雜物。然而即使是一個竹籃、一個碗公,或是樸素的鐵盒,能找出自己使用的方式,當它是你的收納籃、花器,甚至只是零食籃,與生活交流出的機能,會讓普通道具散發獨特美感。
順著這樣的邏輯,那麼不適合該功能,外型再怎麼討喜,最終也會惹塵礙眼,應該捨棄。例如白鐵澆水壺很美,但沒種植物,口小又不方便收納取物,毫無符合主人生活的巧妙機能,物品散落一桌,再美的道具依舊和周遭景物搭不起來。
再者,雜貨與道具的材質也要合乎實用。插畫家米力建議,易清洗、耐熱的玻璃,保溫的木器與陶器,輕巧的竹器,各別提供了不同的機能,仍比不耐油膩、不耐熱、只具顏色造型搶眼的塑膠製品好用。素樸不講究上色,只專注於所提供功能的木、陶、竹、玻璃,自然形成近似的色調,搭配幾乎不用額外花費心思。
最後關鍵就是不能混雜。日本名設計師深澤直人連一只傳統夜市吃湯麵的花碗公,都能闢出一方空間。
在生活空間設法隔出一區、一區要處理的生活機能。這裡是沖泡咖啡、那裡是處理文書,再過去是用餐……,然後只放上該區(無論多小)需要使用的道具。單純、功能聚焦,就會好看。
轉化原本功能進活用道具
了解機能創造美感的道理,該怎麼重新塑造家中的風景呢?
首先,篩選出真正好用的好工具,擺在最好用的位置,一年以上沒用過的工具就處理掉吧,留下來的少數工具使用頻率更高。空間大了,隨便一放就好看。找到最愛用的主題器具,建議別西塞一只、東堆一疊,集中擺放,不但好找、好用,聚光燈一打「就是一組裝置藝術了」。例如,音樂創作人陳明章太太王沛瀅打理的居家,她不怎麼青睞木器,玻璃對她來說最實用。「木砧板很漂亮有氣氛,但用完馬上要擦乾,否則留下漬印又不容易刷洗乾淨。」選擇了耐熱、好刷洗的玻璃與琺瑯製品,她全部集中在廚房一角矮櫃上,開封未吃完的義大利麵、葡萄乾等食材、零食,甚至橡皮筋等小物,統一用透明圓鈕玻璃罐,整齊排放,再也不怕找不到。零食成了風景,好像是舊時糖果雜貨店的氣氛升級版。
其次,從需要產生創意。擺脫工具原本的用途,從自己覺得最理想的功能出發,來使用它。先在腦海中想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,遇上了,你就會認得:就是它了。例如,老式製冰盒單單擺著不見得有意思,但一格一格的收納可解決找不到鑰匙、小物的煩惱。想辦法讓它跟你的生活發生關係,它就會漂亮。
最後,養成要用才買的習慣。先想好要放那裡、做什麼用途,不要因為一時店內有氣氛而出手。因為想要裝飾而買回去的雜貨,最後卻沒有實際用途而黯淡失色,只是占位置。
~以上文章選錄自《商業周刊》 alive優生活 第363期 2013-01-07